威尼斯144777视频(官方)网站-最新观看地址

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张天文 记者 何金委 文/图)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传感器、风速控制器……9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广安市邻水县柑子镇菜垭村的四川缪氏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缪氏庄园葡萄基地发现,这里到处是“机关”,工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就能实现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排放等环境参数的自动控制,营造出适合葡萄生长的良好环境。智慧农业现场当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春风”吹遍邻水“三山两槽”时,这里的葡萄产业率先完成了从手工化农艺到智能化生产的升级。“在我身后种植的是8亩葡萄,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只需20至30分钟就能完成浇水工作。”该葡萄基地研究院研发主管李昆仑介绍,眼下正值葡萄收获后果树的关键养护期,如果是传统人工作业,这片果园需5、6名工人,花费1天的时间才能完成灌溉,而使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更加省时省力,且喷洒更均匀。据悉,缪氏庄园葡萄基地信息化建设项目于今年1月启动建设,3月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总投资8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苗情监测高清摄像机、室外设备箱、太阳能杀虫灯以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同时,构建了生产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投入品管理、智能远程虫情测报等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把病虫害、苗木生长、温湿度情况反馈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通过综合判断,决定是否使用天窗降温,是否使用水肥一体化进行灌溉、施肥,是否使用温湿度来调整整个大棚里葡萄的生长环境。”李昆仑介绍,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就是通过传感器技术、边缘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基地的每台设备、每个大棚实时连接起来,并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设备状态信息、葡萄生长数据,以最快速度存储到工业级的实时数据库中,实现了从土地墒情到葡萄种植、病虫害防治、质量管控、产品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智能化设备据介绍,四川缪氏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是一家以葡萄种植、技术研发、产品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得益于科技加持,在这种优质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葡萄,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一样,口味和规格均处于最佳状态,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在两个方向发力,一是继续完善数字农业管理的设施设备,二是深耕研究院,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让公司可以在国际国内葡萄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标准,把中国品牌擦亮。”该公司产业发展部负责人蒋飞表示。近年来,邻水县加大乡村5G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投用5G基站345个,实现了场镇和交通干线5G信号连续覆盖,形成了柑子镇缪氏庄园、袁市镇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智能化应用场景。如今,基于5G应用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被“重塑”,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查看更多
(李米 记者 张宇)8月16日,绵阳三台县新鲁镇双泉村村民张金华一早便骑着摩托来到该村五组唐英的家里。作为新鲁镇农本调查点“点长”,张金华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走访农户,这已经成了他多年的习惯。麦冬机收场景张金华介绍,近三年来,通过农本调查和比对,双泉村先后种植籼米、水稻晶粮等优新品种,经过成本分析和调查比较,农户纷纷选择水稻晶粮进行种植,亩产能达到650公斤左右。“数据都是采自田间地头,很接地气,对农业种植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张金华说。当天,他还分别到该村几户农民家里走访和调查。张金华不知道的是,这些经他手收集上来的数据最终会与其他农本数据一起,汇总成一个个农本调查指标,进入大数据中心,为上级业务部门提供详实的成本调查数据和分析,也为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农本调查员深入农户家中收集数据近年来,三台县大数据中心和涉农部门整合全县农业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围绕数字农业产业服务、乡村公共信息服务、乡村数字治理服务等方面,建成数字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全县农业大数据覆盖率达到50%以上,逐步形成支撑未来乡村发展的数字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全县三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断石乡白阳村是该县“数字乡村”试点村。村民打开手机,平台上便会出现智慧党建、政务服务、平安乡镇、招工信息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村民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政策和信息。 在位于芦溪麦冬大健康产业园的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厅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麦冬基地生产管理情况就一目了然。“从土壤酸碱度、大气温湿度、有效积温、水肥使用、产品采收到生产加工,通过移动网络与基地的环控设备形成信息直连。”工作人员介绍,ERP本草溯源系统实现了麦冬优质产品“看得见、追得到、信得过”。三台县是中国麦冬之乡,目前已建成麦冬种植基地6万余亩,产量1.5万余吨,总产值近40亿元,麦冬产量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近年来,该县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等近十所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组建四川省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麦冬基础研究,强化麦冬资源圃收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提升、绿色生态防控等,对麦冬品质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建立完善产业环境、生产、加工、流通等全程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使“涪城麦冬”真正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喊得响、叫得应”的大健康品牌。三台县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周刚介绍,该县发改局、农业农村局联合大数据中心始终围绕麦冬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服务大局,着力提升工作服务水平,做到“信息采集快、调查分析准、数据提供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做好参谋,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把开发利用农本数据作为服务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用“死数据”解决“活情况”,将“活情况”转化为“好建议”,充分发挥出了数据的集成效益。另悉,该县实施粮油全程追溯系统工程,实现粮油产业生产管理全环节追溯、可视化监测覆盖率达到70%;病虫智慧测报及智慧渔政系统实现了重要监测、监控点位全部纳入可视化监测监控;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改造提升120个一类益农信息社,中国麦冬电子交易市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四川市场平台交易额稳步上升。(图片由中共三台县委宣传部提供) 查看更多
(衡欢 记者 李国富)眼下,忙碌的春耕生产全面展开,西充作为全省10个智慧农机装备提升示范区项目实施地之一,智慧农机助力春耕生产成为今年一大亮点。全县39家农机专合社的1万余台(套)智慧农机在田间地头往来穿梭,跑出了春耕生产“加速度”。近日,在关文镇塔水桥村的南充市涛哥哥农业有限公司豆玉复合种植基地,装有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气吸式北斗导航精播机正在进行播种作业,随着机械隆隆而过,一粒粒饱满的大豆、玉米良种便躺进松软的泥土里。记者注意到,气吸式北斗导航精播机每一个播种口都安装有红外报警器,导航系统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提前规划好的播种路线和行距,精播机按照既定路线精准播种。“凭借北斗高精度的定位能力,驾驶员基本不用操纵方向盘,通过导航系统自动控制,便能一次性完成玉米、大豆播种以及施肥作业,省时又省力。”南充市涛哥哥农业有限公司种植项目负责人罗梦雅介绍,气吸式北斗导航精播机每小时能完成10亩地左右的播种任务,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由于安装了红外报警器,可有效避免重播、漏播现象。与传统农机相比,气吸式北斗导航精播机依托智能技术可保障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舒适化操作。气吸式北斗导航精播机的使用是西充采用数字技术赋能农用设备,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的一个缩影。据记者了解,为了提高种植效益,破解农业生产成本高等难题,该县建设了智慧农机+综合农事服务综合体,把全县农机纳入智能化管理,通过农机智慧服务手机APP,实现“找农机、找农活、找机手”网络化、一站式无缝对接。目前,全县39家农机专合社,1万余台机具,500余名机手信息,24家农机维修、配件销售网点全部进入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2022年网上服务交易2378单、作业面积120万亩。同时,该县积极做好社会化服务,开展西充县拓展农业托管、农资配送和农机维修“三大”业务,扶持发展农机专合社,大力开展农资、育苗、机耕、机播、机种、机收等各类培训,建立各类社会化专业服务队伍,全力构建“主体多元、市场运作、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农业生产社会化体系,打造集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的服务园区。2023年,全县新培训机手200余人次,全县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覆盖面积18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9.49%。 查看更多
  (记者 余瑶)“这款浠水手擀鱼面适合买给家里老人、小孩,有鱼肉的营养又不需要担心鱼刺。”“朋友们,这款英吉沙杏肉特有嚼劲!”……  主持人倾情吆喝,网友们热情下单。9月23日上午11点,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丰收好物计划”开启12个小时的助农专场直播。《农民日报》视频号直播间里,汇聚了来自地方县域的百款特色农产品。9月24日,又进行了4小时的爆款返场直播。直播累计吸引超160万人次观看、超46万点赞,列巴、狗头枣、黑豆乳酪、十月大米和贝贝南瓜等多款产品热销。  2021年起,在威尼斯144777视频指导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腾讯广告联合发起专项助农项目“丰收好物计划”。今年,腾讯与中国社会帮扶网、农民日报社及各地方政府合作,依托其产品与技术优势,助力农产品产销对接、数字营销人才培养,提升县域农产品品牌数字化能力,探索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并非人人具备驾驭“信息高速”的能力  在直播间里,公众只需点击右下角的“购物袋”链接,就可以进入中国社会帮扶网的平台——“丰收好物馆”小程序商店,选择自己心仪的产品下单,品尝地方风味。  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此次直播间的百款农产品全部来自县域一线。这些农产品品类多样,包含零食速食、南北干货、厨房调料、生鲜肉禽、手工艺品等,山西的黑豆乳酪饼、内蒙古察右前旗的裸燕麦、重庆酉阳的茶油、湖南湘西的血粑鸭……都通过主播们的介绍依次跟公众“见面”。  让地方优质的特色农产品被更多人看到、帮助它们打开线上销路,进而助力企业和农民增收,正是“丰收好物计划”助农直播的“初心”。  武陵山腹地,重庆市酉阳县。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万亩油茶正在孕育一场成熟。在可大乡可大村一组,年轻的可大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冉庭瑞一度心事重重。这些年,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油茶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随着油茶产量增加,如何打开销路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酉阳平均气温15℃,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土壤含硒,是油茶生长繁育的天然福地。目前,酉阳打造了2个2万亩、4个1万亩、6个5000亩的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油茶年加工能力达1000吨。小小油茶成为酉阳致富支柱产业,油茶产业发展直接关系脱贫成果巩固、农民持续增收。  “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酉阳茶油,让更多人吃到这样绿色健康的食品。”冉庭瑞说。冉庭瑞的烦恼也是许多农民的心声:如何把好产品卖出去,如何卖个好价钱?  数字经济的兴起,让农民有了更多直接拥抱大市场的机会。“事实上,直播带货、电商售卖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前-中-后端体系的建立。”中国社会帮扶网副总经理王蓓说。  一根网线加上一部手机,“信息高速”看似畅通无阻,但并非人人具备驾驭高速的能力。当前,直播带货赛道竞争日趋激烈,能力不足、人才缺乏、不熟悉市场需求、缺乏流量扶持等,成为农产品产销对接、品牌提升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此,“丰收好物计划”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以县域为切口 凝聚数字助农合力  9月20日,2022腾讯“丰收好物计划”在山西临县碛口古镇正式启动。今年的“丰收好物计划”在山西临县、重庆酉阳县、内蒙古察右前旗3个县试点,通过中台搭建、流量扶持、KOL助力等方式,把全域经营、内容运营、达人培育等融入县域场景,在县域尝试腾讯“以社交为基础,以私域资产建设为内核,以内容运营为牵引”的打法,助力实现“私域粉丝可持续运营、内容可持续生产、团队可持续成长”的创新路径。  县城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键节点,以县城为切口、连城带乡,便于更好统筹县域内部农产品资源、对接城市消费需求。在山西临县,腾讯助力当地打造了一个县域运营中台,包括临县官方“青柠智选”视频号、公众号、企业微信、小程序商店(线上店铺)以及“丰收好物&青柠智选”在碛口古镇打造的线下直播间。线上线下合力,助力县域内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  23日,山西临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吕鹏现身“丰收好物计划”直播推介活动,出镜为临县特色农产品代言。红枣核桃糕、黑豆乳酪、小米、枣夹核桃、葡萄干……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有县里为地方农产品把关,精心挑选绿色优质、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好物’,也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据了解,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对入选产品经过层层把关,质量、价格、是否有完备的供应链、此前的销售服务评价以及是否有帮扶属性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帮扶属性是指农产品的生产链条中要与脱贫户有关,比如原材料提供或者加工生产环节有脱贫户参与等。  “丰收好物计划”并不止步于简单的农产品助销,还对县域农产品品牌进行扶持。腾讯计划以返乡创业青年、高素质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为落点支撑,通过对其进行培训与内容生产扶持,提升其运用县域平台、微信生态等一系列数字化工具及内容生产能力,培育一批县域达人,带动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  临县雷家碛乡双井沟村人高小聪,运营“农民大春”账号,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的粉丝超过50万。通过制作短视频、直播带货等途径,他帮助乡亲们销售红枣、核桃、肾形大豆等,每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希望在‘丰收好物计划’帮助下,我们的视频创作能力有所提升,作出自己的特色,避免陷入同质竞争。”高小聪说。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告诉记者,“丰收好物计划”的探索,正是期望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数字化创业工具与技能培养。  发挥合作思维 实现助农可持续  2016年,长期从事健康养生行业的柳树兴,从河南来到察右前旗,一眼就“相中”了当地裸燕麦。他创建内蒙古塞主粮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广来自内蒙古草原黄金纬度的优质燕麦。公司借助直播带货、社群运营等数字化经营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进行产品推广,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丰收节当天,塞主粮裸燕麦也被察右前旗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张鸿带进了“丰收好物”直播间。这是张鸿首次参与直播带货,除了裸燕麦,他还带来了星华源羊杂、十二洲贝贝南瓜。内蒙古的独特风味颇受网友欢迎。  一段时期以来,地方直播带货非常红火,而“丰收好物计划”有何优势?  腾讯依托微信生态,覆盖面广、用户关注度高,具备渠道优势、流量优势。今年,腾讯助力中国社会帮扶网搭建“丰收好物平台”,共创共建农产品品牌数字化提升的标杆平台。  “这是一个开端,是中国社会帮扶网在消费帮扶领域与互联网渠道的首次合作。”王蓓说。  刚脱贫不久,察右前旗农产品销售目前较大程度上仍依赖对口单位帮扶。“从自身发展出发,我们非常希望借助‘丰收好物计划’,利用腾讯、中国社会帮扶网的平台渠道和影响力,助力农企、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用市场力量赋能发展。”张鸿说。  “丰收好物计划”如何行稳致远、打造为常态化可持续的助农平台?既要发挥腾讯技术优势,还要不断挖掘优质农产品,提升整体运营能力,更要对外积极传播,提升大众关注度。  “期待‘丰收好物计划’接下来给我们小镇创业者的专门培训,提升我们使用数字化系列工具的能力,让消费者都能吃上来自乌兰察布的裸燕麦。”柳树兴对未来充满期待。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黎文彬 沙丹 记者 刘佳  今年以来,茂县供销社主动对接浙江省平湖市帮扶工作组,借鉴“浙农服”数字为农服务平台成功经验,在茂县建立了首个“茂农服”数字为农服务平台,为农资管理、特色农产品质量把控、溯源信息、市场销售搭建了空中平台,为茂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了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新篇章。技术员手持终端机,为果农讲解操作流程。茂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所有设备数据采集准确,业务运行正常。”近日,在浙江省平湖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茂县凤仪镇羌脆李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在进行小型气象站观测仪器设备装配。据悉,自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平湖市结合茂县实际,创新组建“茂农服”数字为农平台,集成解决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等问题,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资、政府增效的良好局面,让数字赋能茂县农村高质量发展。目前“茂农服”项目已在茂县南新、赤不苏、土门等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安装完成8个小型气象站、20个手持终端机。  “‘茂农服’数字为农平台的建立,实现了茂县农业与数字化的有机结合,助力茂县特色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平湖、茂县两地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力争把数字化打造成两地对口工作的金名片,助力两地共赢发展。”浙江省平湖市挂职干部、茂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陆杰介绍。  在茂县凤仪镇宗渠村羌脆李农产品基地,技术员王苗苗手持终端机,为果农张金艳讲解着终端机的硬件设施、常见功能、使用操作流程和故障处理等内容,并现场演练了高频业务事项办理流程,让果农张金艳对终端机使用及故障处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动小型气象站是一种集气象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无人值守的气象采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种植基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风速和空气质量(PM2.5),有数据接收传感器,可以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还配备400万像素的摄像头,可以实时查看基地农产品长势情况,为茂县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种植过程等数据提供追溯系统来源。  “下一步,茂县供销社将以拼的干劲、闯的作风、创的力量,以示范点先行,逐步辐射全县,通过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发挥‘茂农服’的特色优势,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茂县供销社主任周地员介绍。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文/图  6月16日,走进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东升农场,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格外耀眼,大棚内没有工人,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各类蔬菜长势喜人……  “我们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从蔬菜选种、育苗、栽培、病害防控、分拣清洗、包装、冷藏保鲜、物流配送等,对蔬菜标准化栽培、加工,开展技术推广应用及示范展示。”东升农场技术顾问富洪涛对记者说。  东升农场的数字科技大棚,只是旌阳区发展数字农业的一个缩影。2021年4月,旌阳区启动数字农业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一年多来,已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农业“旌阳模式”。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智能灌溉系统。生产流程更加智能  在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稻田成方成块,绿油油的秧苗茁壮成长。园区负责人站在田边,掏出平板电脑,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只需要手中简单地几下操作,就能够调度灌溉设备、无人农机等。”  “我们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遥感和无线射频等技术,依托部署在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特征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转换和汇总,上传至智能管理系统。”德阳市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曾飞龙介绍。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旌阳区在现代农业园区的生产管理实践中,根据农作物耕种、植保、收割等实际需要,开展农机的智能调度,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机的无人化操作和农业机器人的推广使用。  同时,为了让数字技术更好赋能农业生产,旌阳区充分整合全区涉农数据,利用遥感技术对全区所有农业用地进行数字可视化编码,赋予每个地块一张“身份证”,全区42.9万亩耕地等数据实时上图,通过对耕地利用现状、生产现状实时跟踪与督查管理,推动粮食安全监管,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提供了数字技术支撑。农产品安全有迹可循  在旌阳农业数创中心,记者通过手机扫描农产品外包装的二维码,可看到产品的来源、生产日期、检测结果等相关信息。“自从推行农产品溯源码以来,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进一步增强了,销量和价格比以往都有提升。”德阳链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杰说。  “除了旌阳特色农副产品的展销和线上直播销售外,这里还承担着旌阳数字人才培育的功能。”王杰介绍。截至目前,上链运营优质农业经营主体已有35家,链上销售额突破60万元,完成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训200余人次,孵化30个主播。  为了解决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旌阳链还联合中信、农行、工行等机构为链上企业和农户开通数字金融,链上授信总额达到15亿元。同时,对接四川“蜀信链”,实现链上数据共享互信,进一步放大“旌阳链”的商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旌阳数字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在前期建设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系统功能,扩大应用面并发挥数字效益,推动数字农业在旌阳区的全域覆盖和可持续发展。”旌阳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在旌阳区先行先试,总结提炼数字农业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形成“研发投入成果在旌阳、其他地区可购买成果服务”的建设路径,实现模式可推广、可复制。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盛夏时节,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绿油油的秧苗迎风轻摆,生机勃勃。“秧苗已经全部栽插完毕,这两天要注意补施肥和除草。”园区内成都市耕读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凤娟说。  马凤娟的公司种植水稻2000亩,“基本不下田,对农业种植确实也不太懂。”马凤娟并不遮掩自己对农业种植的“外行”,并爽快地道出了她的“秘密武器”——“吉时雨”手机App。“查看App上的数据和分析,就能清晰、全面地掌握自家田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土壤墒情、空气湿度、温度、风向等一目了然,最终达到减肥减药、增产增效……”  在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近500户粮食种植大户都用上了数字化种田。大邑县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已编制完成了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建成了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150个数字农场和全省首个“无人农场”。数字技术成为种田“金锄头”  6月6日,芒种时节。马凤娟流转的2000亩地已经完成了水稻栽插,坐在办公室里,她拿出手机打开种田App测量田块,“这个软件连接了物联网平台,我能够核实到今年到底种植了多少水稻。”  不仅如此,如今的种田App 从作物栽种到施肥除草,成熟收割到销售,包括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服务,都能手机下单,实现一条龙服务。“田里发生病虫害还能收到预警,跟着导航,可以精准定位到病虫害发生位置。”马凤娟说。  马凤娟口中的App来自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李宗滨介绍,“润地吉时雨”数字农业服务平台综合5G、多光谱、近地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农作物生长模型、测土配方模型、产量预测模型、农作物长势模型等,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细化管理。  “在个人用户端,平台为农民种田提供‘管农场’‘管农资’‘管作业’‘管金融’‘管销售’的粮食生产全链条、一站式的数字化服务;在政府端,为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在农政监管和决策上提供数据支撑;在商家端,我们能够为农业服务商提供订单和交易服务。”李宗滨表示,通过服务,把数字技术下沉贯穿到粮食耕种收的生产全过程和产供销的经营全链条,一是能够帮助农民在生产上节本增收,二是帮助农民在经营上能够对接大市场,三是帮助农民在生产方式上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同时也能助力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无人农机农业生产“机器换人”5月中旬,位于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我省首个“无人农场”喜获丰收,现场工作人员按下遥控器上的启动键,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就沿着规划好的路径开进了无人农场的麦田,并自主收割小麦。  无人农场,即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通过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所有农场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  “在这个农场,我们从旋耕作业到小麦播种,从田管到收割都采用了无人化机械作业。300亩的示范区,只需要2-3名管理人员,在电脑或者手机平台进行智能控制,偶尔进行田间视察、设备维护和能源补给工作。”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教授王霜介绍。  大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农业装备加快普及,一些技术产品应用成本逐渐下降,使无人化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成为可能。“以数字、数据为基础,未来农业生产‘机器换人’将是必然,应用领域也将逐渐扩大,并且可以实现在无人的环境下精准、高效作业,从而解决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精准度要求高、安全风险防范难的有关问题。”  据了解,未来,大邑县还将在农资数字化、农业作业数字化、农业金融数字化、农业营销数字化等方面大做文章,努力建成四川数字化农业“标杆”。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袁宇君立夏时节,蜀乡大地春耕走向高潮。这几天,邛崃稻渔源农业合作联社负责人黄祥忙得两脚不沾地,一边指导工人实施水稻秧苗机械栽插,自己还忙着调试农用无人机……这,是四川农业农村智慧化、信息化发展的一例“盆景”。从“盆景”如何走向“风景”?“十四五“是关键期。近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四川省“十四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行动指南。  “我省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从无到有,第二步是从少到多,第三步要从弱变强。”省农业农村厅信息中心主任唐丹告诉记者,“十三五”阶段已经走到“第二步”,《方案》明确要向“第三步”推进。  向“第三步”推进,有不少难点需要突破。目前,与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滞后,体现在省级层面顶层设计不足,数字农业基础较为薄弱,数字农业方面人才缺乏、人才体系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滞后,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偏低,数字产业化滞后等方面。  怎么破?唐丹介绍,要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入手。  农业维度方面,要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打通农业全产业链的数据采集、分析、应用闭环系统,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网格化和管理智慧化水平。“今后,我省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农业、智慧养殖猪场、鸡场信息化管理平台都将有通用技术规范,真正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猪圈鱼塘,用数字化发展农业生产力。”唐丹告诉记者,我省将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在农作物(动物)生长等重点领域编制数据标准规范。  农村维度方面,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各类资产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利用农业、农村、农民数据资源,研究制定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及涉农信息资源目录,加快建设四川省数字“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将是首要任务。  以地理信息数据为底图,聚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等基础数据的四川省“三农”大数据“一张图”将铺开。  农民维度方面,要逐步推动惠民服务便捷化,实现各类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可以便捷地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各类服务。例如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智能监测体系,秸秆、农膜、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长期定点观测,农村水源地、规模化养殖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点、农业废弃物处理点远程监测。建设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  《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全省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预期达到健全农业农村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全省“三农”大数据平台及共享体系,推动5G、大数据等新基础设施在农业中的应用,推进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化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工作目标,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查看更多
 新华社记者 王思北中央网信办、威尼斯144777视频、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工作要点部署了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等10方面重点任务。  工作要点提出今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目标,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夯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乡村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4300亿元。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效提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工作要点,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方面,将加强农业稳产保供信息监测,强化粮食购销领域数字化监管,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同时,提高农田建设管理数字化水平,加快建成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构建全国农田建设“一张图”。 查看更多
(记者 燕巧 文/图)3月21日,走进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记者发现基地里多了好几个摄像头。  “这是我们新安装的摄像头,浙江的专家通过摄像头,可以清楚看到茶苗的长势。”挂职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浙江省杭州市援川干部何立剑介绍,除了摄像头,土壤里还埋设了检测土壤墒情的物理传感器,可检测土壤的水分和氮。“如果地里缺水缺氮,可向负责这个地块的网格员发送管护短信,实现管护‘自动派单’。”  青坪村的白茶从浙江安吉“远嫁”而来。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青川县是受捐地之一。截至2021年,青川县建成“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5217亩,其中受捐茶苗基地1517亩。数字驾驶舱让管护更精准  “‘白叶一号’茶苗成活率较好,但由于浙川两地地理气候存在差异,部分茶苗生长不够、植株较小、整齐度不好。”青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明介绍,青坪村有1226亩“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是四川最大的浙江扶贫茶基地。  为更精准地管护白茶,去年,青川县、杭州市西湖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0万元,在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选取150亩,开展数字化种植管护试点工作,打造“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  “这就是我们打造的数字驾驶舱,也被称作‘青川茶智’,连接了基地22个摄像头。”3月21日,在青坪村村委会,记者见到“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通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地块茶苗的长势。  点开“观景台下方右侧区域”地块,何立剑演示了土壤墒情的检测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块土壤的氮含量少于正常范围。这个时候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派出农事任务给网格员。”  “观景台下方右侧区域网格员焦万军分配了一条农事任务给种植户姚玉成。”在屏幕右边,出现这样一条信息。何立剑介绍,不管是青川专家还是浙江专家都可以看到“白叶一号”的管护情况,需要做什么,专家给予指导,系统可以“派单”给网格员和种植户。欲实现生产端销售端数字化  以前,青川县茶产业以绿茶为主,种植户对“白叶一号”的特性不甚了解,对降水、光照等气象因素的特殊要求也掌握不足。数字驾驶舱通过综合气象站、土壤墒情设备、鹰眼监控设备等物理传感器采集茶叶生长环境数据,可生成围绕青川“白叶一号”的定制化设计,实现精准管护,让茶苗长得更好。  “数字管护也破解了专家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问题的窘境。”何立剑介绍,2018年“白叶一号”落户青川以来,安吉县组建了专家队伍,为受捐地种植户提供专业化指导。但两地相隔1700余公里,安吉专家往返一趟时间和经济成本较高,如果栽种管护时遇到突发状况,专家不能第一时间开展研判,也不利于茶叶生长。“通过数字驾驶舱,安吉专家足不出户便可实时看到‘白叶一号’的生长状况,并可在线指导青川茶农。”  今年,青川县计划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再建设“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1700亩。项目建成后,青川县“白叶一号”种植面积将达到7000亩以上。同时,杭州市西湖区将采取数字化手段持续为木鱼镇100亩“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蒿溪乡地坪村800亩绿茶基地种植管护赋能。  种植端的数字化管护只是青川白茶“数字化”的第一步。“我们还将对新建的茶旅综合体厂房进行数字化赋能,实现生产端和销售端的数字化。”何立剑介绍,未来将实现以“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为中枢,综合集成数字生态茶园、品牌综合保护、产业公共服务、全产业链监管和茶村共同富裕等五大业务应用模块,实现青川“白叶一号”品牌品质提升,打造东西部协作数字乡村领域实践样本。 查看更多
(记者 洪继东 大邑县委宣传部供图)正值小春时节,成都平原上,农田被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小麦覆盖。大邑县王泗镇涌泉村的钟艳萍,对农业种植并不精通,但她却是资格的“农场主”,2230亩土地流转在她手上从事农业种植。“基本不下田,下了也不是看得很懂。”钟艳萍并不掩饰自己的外行。“你请了帮手?”对记者的疑问,钟艳萍爽快地说:“对,请了帮手,而且这个帮手还不简单。”“一机在手,种田不愁。”钟艳萍告诉记者,通过手机App,就能清晰、全面地掌握自家田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土壤墒情、空气湿度、温度、风向……“发生了病虫害都会给你发送预警信息,跟着导航,可以精准定位到病虫害发生位置。”据钟艳萍介绍,如今的种田App从作物栽种到肥料播撒,成熟收割到销售,所有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服务,都能手机下单,实现一条龙服务。有了智慧农业的加持,在大邑,像钟艳萍这样的农场主并非个例。“像钟艳萍这样的农业种植大户有近500户。”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义介绍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作为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大邑县编制完成了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建成了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150个数字农场和全省首个“无人农场”。智慧农业的实践正在大邑快速发展,通过插上智慧农业的翅膀,数字平台服务农作物面积14.5万亩,带动项目区农业产业节本增效15%以上、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大片农田只需数名人员管理。一机在手,种田不愁手机一点——农机服务谁价格优惠选谁,粮食销售谁给的价格高卖谁……钟艳萍流转的2230亩土地种植农作物,覆盖安仁、王泗和新场三个场镇,涉及农户2000户。正如钟艳萍所说,数字化农业让她有了当农场主的底气。“自从手机能‘装’下农田后,从生产到服务端,全产业链打通,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不愁销也不愁种啥。”钟艳萍算了一笔账,以播撒化肥为例,手机下单,无人机服务就来了,一架无人机一天播撒好几百亩地,2000多亩几天就搞定。大邑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做了分析,大邑县实施数字农业试点项目以来,水稻每亩生产物资成本降低35元,劳动力成本每亩降低40元,农药化肥污染程度降低10%。大邑县安仁镇永兴村的智慧农业产业园,是国家大田数字农业试点项目的承载区,建设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总投资2.8亿元。该产业园区打造了“润地吉时雨”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监控屏幕上,运用北斗卫星技术,细致到每个地块都被精准定位,每块田里都埋设了数字化感应设备,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大田农情监测系统、农业生产精准管理决策系统和农业高效生产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大田生产过程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开发推出的“吉时雨”手机App,实实在在让农民“一机在手,种田不愁”。在这个园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深度融合,依托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滴滴农服及智慧农资管理系统,实现覆盖生产全链条的信息化监测与管理,提升粮食品质。建立以“平台+中心+农场”为核心的社会化大服务体系,着力推进社会化大服务。润地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孟义介绍,从农资购买、农田管理到粮食收购全产业链服务,免去他们种田过程中的烦恼。一部手机在手,所有事情全搞定。据了解,未来,大邑县还将在农资数字化、农业作业数字化、农业金融数字化、农业营销数字化等方面大做文章,努力建成四川数字化农业“标杆”。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田信息即时呈现。“无人农场”,效益更优打开APP,勾选机器,勾选编号地块,点击“打火”,无人驾驶的拖拉机便立即从机库开出,缓缓驶向农田。直行、拐弯、掉头,驾驶座上空无一人的拖拉机牵引着旋耕机,准确地沿着田坎边,把田土翻犁了一遍。在犁好的地里,无人直播机则会自行播种秧苗……今后的收割、脱粒、装袋、运送都将是无人化机械操作。安仁镇新华社区党委书记张良刚向记者演示了无人农场如何进行无人化农业生产。“人们只需在田边等着,轻点手机或者电脑屏幕发出指令。”这是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的“数字化无人农场”,也是四川省首个“五良”融合无人农场。“智慧农业主要包括智慧农业生产、智慧农业管理、智慧农业信息、服务等,而无人农场则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大邑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无人农场是通过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能实现农业劳动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其基本特征是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作业。据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科研人员介绍,300亩示范区的机库陈列着拖拉机、平地机、旋耕机、播种机、无人植保机等农业机械装备,可以涵盖农田生产全环节所用到的装备。300亩的示范区,只需要2-3名管理人员,在电脑或者手机平台进行智能控制,偶尔进行田间视察、设备维护和能源补给工作。“无人农场”种地的效益如何呢?张良刚介绍说,以播种为例,小麦播种机提高了播种行直线度,行距更均匀,通风透气采光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可提高作物产量2%-3%,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5%-10%,降低生产成本5%~10%;由于接行准确,可提高土地利用率0.5%~1%;由于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高了农机利用率;节本增收效益显著。据了解,目前,大邑县编制完成了数字乡村建设规划,下一步,大邑县将用好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建成200个智慧农场,实现40万亩耕地良田智能化监管、“耕种防收”智慧化服务,智能监控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查看更多
(记者 唐子晴)3月8日,攀枝花市民王凡驾车外出办事,出发前他打开手机,通过攀枝花市智慧交通综合管理云平台,提前了解目的地附近的车位情况。  智慧泊车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数据奔流让矿山更智能、电子政务云让群众少跑腿……近年来,攀枝花围绕“打造区域信息高地”目标,以数据为核心要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的新产品、新应用遍地开花。  近日,《攀枝花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炉。在“十四五”期间把数字经济作为驱动攀枝花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目标是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00亿元。强基建 厚植数字经济发展土壤  近几个月,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合作局工作人员周朝稷和同事一直忙着为攀枝花市特色产业大数据中心招引企业。“目前已和多家意向企业进行沟通,争取把他们都邀请进来。”周朝稷说。  作为攀枝花今年的重点项目之一,规划占地约136亩的攀枝花市特色产业大数据中心关注度颇高。建成后,这里将汇集钒钛、康养、能源等特色产业数据,支撑攀枝花成为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数据资源汇聚高地、区域信息应用高地和区域信息生态高地。  早在2014年,攀枝花就已经建成全国首个“全光网城市”,构建起“十兆起步、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端到端全新光网络能力。为了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攀枝花继续狠抓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  “‘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围绕加快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千兆城市建设目标、推进特色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建设新型创新机构等方面,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系统完备的数字基建体系。”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信息化科科长廖梅先说。  按照《规划》,光网改造和5G通信网络建设仍将是重点。从2020年开始,攀枝花已投入4700余万元建成1216个5G基站,这一数量预计将在2025年刷新到6000个;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公路、铁路、机场等规划建设的衔接将更紧密。广融合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引擎  “数字经济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杨永彬认为,对制造业而言,就是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产品和生产智能化,把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到生产流程和技术研发中。  2019年以来,攀枝花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攀枝花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向更高阶段迈进。  去年10月,攀钢启动5G远程采矿项目,通过加强与华为、中国移动、星云智联等公司合作,对传统采矿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为改善职工作业环境、企业降本增效和管理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攀钢“5G+工业互联网”建设基础,攀枝花还将整合钒钛产品设计、交易、生产、服务数据资源,构建产业链高效协同运作的钒钛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平台各方增值。  眼下,攀枝花已经有296家企业实现“云端漫步”,到2025年要实现上云企业1000户以上的目标。在杨永彬看来,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一方面要加强政企合作,另一方面要强化平台培育,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补缺口 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动能  电力资源丰富、传统产业基础较好是攀枝花发展数字经济的比较优势,但问题和短板也不容忽视。  由于地处川滇交界,攀枝花软件开发、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制约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加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本地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力也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当地出台《攀枝花市人才新政七条》《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为引进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政策支撑。  “我们需要学习新技术和新技能,才能适应岗位的新要求。”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电铲司机吴丹在自己领办的“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加入了许多信息技能培训的内容。为了给数字矿山开发建设奠定人才基础,该公司也采取多种方式加大了培训力度。  廖梅先坦言,相较于传统制造业,攀枝花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基础还显薄弱,数字经济产业布局仍不成熟,“很多相关元器件从深圳、成都等地外购比例较大,数字经济服务领域缺乏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为此,攀枝花提出,要围绕大数据产业发展,在电价、税收、土地出让、创新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政策,加大对外招引力度。同时,将以攀西数字经济港、仁和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区为载体,着力培育一批大数据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联产业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钒钛、康养等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构建大数据核心产业链。 查看更多
(记者 文莎)“等有了‘云平台’,每一朵雅江松茸都会贴上‘健康码’,品质更有保证。”近日,甘孜州雅江县副县长蒋晓伟正忙着雅江松茸产业数字化提升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去年,雅江县与杭州市上城区确立东西部对口支援结对关系。一年来,上城区围绕产业支援、智力支援、保障和改善民生、文化教育支援等方面开展工作,带动雅江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超百万元、文旅消费百余万元,以及乡村振兴定向捐赠120万元,实现“三个百万”助力雅江乡村振兴的目标。今年,双方又围绕雅江“中国松茸之乡”这一品牌,提出了数字化产业提升、文旅结合、基础设施改造等一系列新尝试。目前,雅江松茸产业数字化提升项目已被列入“数字甘孜”建设场景之一。  蒋晓伟介绍,雅江松茸产业数字化平台建成后,将通过一园一码、一户一码、一品一码等,对雅江松茸以及其他菌菇进行全流程品控溯源。简单来说,就是雅江产的松茸等菌菇类产品将贴上一个“健康码”,扫一扫就能看见环境信息、采摘人员信息、产品信息等。  数字化提升还能扩大到服务、流通、乡村治理等多个环节,农户在家就能接受产业协会、农技专家的远程指导,也可直接和采购商、供应商进行对接。 查看更多
(记者 钟正有)在推进数字农业进程中,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上进行升级改造,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新中镇已引进四川袁氏蜀菜生鲜有限责任公司,为全镇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汇聚创新资源。新中镇即将建设的基地将以“生态农业、健康绿色”为经营特点,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化建设模式投资,建设成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打造成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蔬菜种植及育苗大棚,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三产并举融合发展道路,基地将是集现代农业展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观光采摘、研学示范、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示范的绿色生态基地。提升农业的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完善产业体系。基地将具备较强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能力,发展优质蔬菜,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带动新中镇及周边农户就业,增加周边村民收入。新中镇将以数字农业建设为抓手,乘科技之东风,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管理,着力将相关企业打造成集品种研发、示范带动、技术培训、栽培指导、咨询服务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示范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文/图  新春伊始,位于郫都区德源镇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又迎丰收。“长”在稻茬田之上直径12米的高位养鱼池里,拉起年前开捕“第一网”,肥美的乌鱼、草鱼满网翻滚、撒欢,溅起层层水花。  去年6月份,集设施渔业和稻渔综合种养优势为一体的“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试行以来,在保证水稻持续稳产的前提下,实现了农药化肥双减和低碳环保的要求,使稻田亩产值超过万元。然而,在该模式推广过程中,新的问题出现——设施养鱼技术要求高、落地难。如何解决落地推广痛点?2月10日,记者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了解到,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日前已经上线试运行,破解设施养鱼门槛高等难题。稻渔立体生态循环高位池里捕捞起肥美的乌鱼。解痛点设施养鱼“门外汉”也能养好鱼  “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下的设施高密度养鱼,尽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但在推广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水产养殖门槛高,尤其是高密度养殖技术含量要求则更高。”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道出搭建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彭甦说,高位养鱼池在养殖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如技术不熟、机械故障、鱼价不稳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酿成大错。“增氧设备坏了怎么办,突然断电怎么办?人无法做到24小时紧盯鱼池,就算及时发现也往往是亡羊补牢。”  于是,经过近半年时间的研发打磨,与该模式配套的“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利用物联网、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稻渔生产的数字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显著降低了设施渔业的技术和管理门槛,有效规避了种养风险,大幅度地提高了种养效率,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稻渔产业发展新模式。  “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让水产养殖过程标准化、简单化。与专家团队合作定制的详尽养殖方案录入系统后,由系统发出指令作出指挥,从业人员只需按照指令执行,让不懂水产养殖的‘门外汉’也能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完成各项任务作业。”彭甦说道,该系统解决了行业技术门槛、管理门槛,实现了科学化、智慧化种养,同时为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奠定了推广基础。“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技术研讨会及上线发布仪式。看运用全链数字化管理实现“智慧养鱼”  “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呢?负责该技术开发的金雅图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进行介绍演示。  在生产管理系统中,建立了“中央厨房式”标准化技术指导中心,以指挥各养殖基地和养殖户开展标准化生产。通过区分不同鱼种、不同养殖方式、不同环境参数,制定各鱼种不同条件下的标准养殖流程。  养殖过程中,针对养殖环境和鱼重等变化因素,接入水温、溶氧量、PH等传感器设备和自动充氧机,自动投料机等设施农业设备。通过投苗、抽检等活动并结合传感器实时参数,实现对养殖过程的自动预警和自动控制。  在这过程中,养殖户只需要通过小程序获取每日需要完成的生产活动及执行标准,并按步骤完成,即可完成养殖工作。  那么,若遇到无法处理的紧急问题如何处理?该系统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所、水稻所及各方专家学者建立专家诊疗系统。通过微信小程序,联系专家团队在线问诊,并可观看直播课程,学习养殖经验,提振养殖信心。  在养殖完成后,通过生产批次的追溯码,并打印贴标。“不仅专注生产管理环节,还根据市场需求向养殖户下订单,降低了销售不畅带来的风险。”彭甦补充道,该系统打通养、供、销全链条,实现多方共赢。谈意义数字农业助稳粮促增收  “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上线的意义何在?现场,四川水稻水产领域相关领导大咖纷纷表示,对提高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并针对目前“1.0”版本提出完善建议。  “稻渔综合种养与设施养鱼结合,在稳粮和促进增收方面、以及生态效益方面达到统一和平衡,值得推广。基于这样的现实下,探索数字化管理对于下一步推广此种模式起到了促进作用。”四川省水产局副局长郑华章特别提到,该系统板块设计上要突出稳粮方面的作用,实现对粮食土壤的监测,解决肥水矛盾等问题。  “通过数字化系统,能实时掌握稻田需肥指数和排肥指数,调节有机肥供应,还可根据传感器数据及时投入氮磷钾等元素,达到最佳的水肥配比,从而助力植物的生长。”四川省水产局生产处处长曾开虎则表示,数字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需要种养设备的不断升级迭代。  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军从稻渔种养发展历程讲到,早在东汉时期,郫都便出现了稻田养鱼。“可以说,在这发展稻渔种养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根基。”他提到,每种鱼对水环境参数要求、生长周期、生长速度、生物习性都不一样,该系统要根据不同品种制定科学化养殖手段,此外,在养殖户遇到问题的解决回应上,提出简化流程建议。  今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将在四川全省筛选8至10个稻渔综合种养大县,合作共建袁隆平“种稻致富”模式示范区,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完善“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 查看更多
(唐福升 记者 侯东)为贯彻落实打造东西部协作“数字化”金名片工作总要求,推动农村数字化改革赋能,将数字化融入到全方位的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中,近日,旺苍县在东西部协作中充分借鉴杭州萧山区数字治理、数字乡村建设的有效经验,试点开发上线了该县首个数字乡村示范平台项目——“旺苍县白水镇卢家坝村基层治理平台”。该平台坚持把以地理信息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数字技术运用到数字乡村建设中,特别是在乡村治理、综合服务中探索了一条以数字技术赋能撬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子。 平台设置了村情村况、政策法规、便民服务、产业服务、村庄治理、乡风展示六个应用场景模块,运用信息化手段着力解决基层数据管理难、政策法规宣传渠道窄、群众办事跑路多、产业服务成效低、村庄治理手段少等基层实际困难。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涛为提升四川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区茶叶数字化建设水平,以及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深度融合,12月8日,四川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字信息化建设培训会在雅安市名山区召开。  雅安市名山区、宜宾市翠屏区、泸州市纳溪区等集群项目县和21个市(州)农业(农牧)农村局信息化业务科室骨干、视频会议技术骨干等7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期间,培训会学员沿中国至美茶园绿道来到雅安市现代茶叶科技中心和解放村为农服务中心,参观了茶园冬季管理无人机飞防演示和茶叶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省农业农村厅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围绕我省数字信息化建设现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讲解;授课专家则围绕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及集群项目建设、视频会议应急处置案例分享与农业行业应用、数字农业对现代农业高质量的作用与应用、农业信息化项目申报要点和网络安全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培训讲解。  查看更多
  12月6日,成都市新津区举行数字赋能实体产业若干政策及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发布《成都市新津区推动数字赋能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及重大项目。  当前,数字经济势不可当。在新津,数字化应用已经深入到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多层次、多领域,成为城市重要的发展策略。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加快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新津探索推进数字赋能实体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正是落实省委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  (禾雨)未来,数字经济还将与城市深度耦合。10月,成都市新津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抢抓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窗口期,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都市圈发展,把数字赋能作为强劲动力,开创“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的建设新局面。  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开启数字经济新征程,新津状态正佳。乘势而上 全域赋能,拥抱数字营城时代机遇  数字经济中的新津故事,已入佳境。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德眉资同城化公共服务规划》《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位于成都都市圈数字经济带和绿色经济带交汇处的新津,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新津以“超级绿叶”作为公园城市总体意象,按照片区开发思路,构建“一城两园一区”全域产城融合经济地理:在天府牧山数字新城,聚焦“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积极发展以数字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产业集群;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聚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做大做强以智造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天府农业博览园,聚焦“数字农博+乡村振兴”,大力培育以乡村为场景的新乡村产业集群;在梨花溪文化旅游区,聚焦“数字消费+场景体验”,持续壮大以创意为内核的文旅产业集群。  全域推进数字赋能新城市、新产业、新生活,新津加快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新城市,以数字经济创构理想城市。加快构建“公园城市+数字经济”推进机制,从策划规划开始植入数字化理念。联合头部企业构建政府引导、区域合作、智库支撑、企业参与的数字产业发展“微生态”,推进公园城市“数字微城”示范建设。  新产业,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迭代。数字赋能新基建,天府牧山数字新城作为成都第一个冠以“数字”之名的产业功能区,提出打造“成渝数字经济新名片,全国数字微城新示范”,围绕“物理城市+数字城市”双开发试点,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产业集群。  数字赋能新制造,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推进生产端、平台端、产品端“三端协同”,打造“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示范基地。  数字赋能新农业,在天府农业博览园,培育“农业+科技”“农业+文旅”“农业+食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新生活,以数字经济承载幸福生活。构建“1+4+N”智慧服务体系,搭建“人、业、场”服务平台,做优“产教融合”引培环境,推动区域转型发展。顺势而为 释放要素,让企业与城市共生长  12月6日当天,天府牧山数字新城、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天府农业博览园相关负责人分别发布重大项目,主动释放城市产业要素,让企业与城市共生长。华为、腾讯、阿里、蓝城农旅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以数字经济赋能实体产业,新津城市核心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新津还要再加码。《成都市新津区推动数字赋能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应运而生,从新基建、新制造、新农业、新消费、新环境5个领域,细化26项数字赋能支持举措。  几个“千万”彰显新津的决心和力度:对开展物联网、区块链、AI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个企业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新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助;对新评定的星级旅游景区,分类给予运营单位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被纳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数字经济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创新项目、优秀项目的,最高给予10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总部企业在新津购置经认定的商业性质产业载体的,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贴。  不仅拿出“真金白银”,还营造良好环境。“政策是否有利于受众,程序是否简便,是否对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正向激励作用,都是落地的关键。”成都市新津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津将尽快制定申报攻略手册,目前已启动线上申报系统开发,将与政策兑现同步上线,确保企业应享尽享。  优质的营商环境、精准的政策支持、一流的产业服务,站上数字经济发展时代的浪头,新津勇毅前行。 查看更多
(朱玉龙 记者 杨宗友)“数字乡村”既是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不仅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坚实保障。绵阳市游仙区盐泉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探索工作模式,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有企业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以有力举措实现乡村振兴科技赋能,扎实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绘就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现代化新盐泉。战略合作方为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讯服务公司授牌强合作,构建智慧农业创新探索合作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抓手,聚焦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业发展转型,实现网络与农业跨界融合,构建智慧“+”农业体系。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各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与中国联通公司签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战略合作协议,冠名成立村集体通讯服务公司,以村集体投资入网、企业收益分红的方式达到村集体经济长期、稳定、高额增长的目的。据测算,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预计一年内收入与投资持平。投资入网用户100户,按最低消费标准,年集体经济收益可达到57600元。科学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利用“数字乡村”教育培训平台,积极组织农户收听收看相关技能知识培训课程,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强农惠农富农、产业扶贫和乡村发展等相关政策讲解,及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切实解决农业生产各自为战、生产技术缺乏、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专家通过数字平台进行农技培训提升优质农产品数字化销售能力,坚持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利用数字乡村平台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推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商务服务入户、网络购销、快递配送等模式,促进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现与实体经济紧密对接、线上线下、立体营销,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为基层治理注入“智慧基因”,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推进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提高基层管理水平、丰富服务手段、便捷农民生活的重要举措。以“数字乡村”平台为依托,开发智慧党建、政务服务、三农服务、平安乡镇、乡村广播等板块并以此构建党建宣传到户、政务公开到家、平安技防到院、三农服务到人的数字化体系,促进综合治理数字化、农民生活智慧化、农村生产智能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向村民讲解“数字乡村”电视平台同步更新“数字乡村”手机客户端平台,延伸宣传链,使本地政策触角通达远方,同时外地务工人员可通过“群防监控网”享受乡村信息基础建设服务,实时监控家中情况,实现与家人跨距离无障碍沟通,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创新推出“盐事通办”微信小程序,延伸服务触角,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促进政府智慧办公、方便群众智慧办事。同时数字化平台建成将促进智慧健康服务、打造本地文旅平台、完善平安防控体系,实现政务服务广域覆盖。指导群众使用“盐事通办”微信程序强基建,夯实发展基础以进一步完善乡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不断增强信息服务能力,加快信息化发展,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提升乡村网络通讯设施覆盖深广度。积极与通讯企业对接,鼓励企业持续加大对盐泉镇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投入,以应用为牵引,加快5G部署,不断提升通信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乡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通讯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深度推进“乡村视听”建设,建成区、镇、村三级应急广播平台和体系,推广和普及可管可控的高清化、交互化的综合信息服务。搭建电视、手机、电脑等各种固定和移动终端数字平台,把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将视听服务、政策宣讲、重大事件、安全监控“吹”入乡村家家户户,促进盐泉信息消费和文化传播。目前,全镇17个行政村(社区)光纤全通达,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千兆,已建基站4个,农村宽带用户数达到1万余户。下一步,“数字乡村”项目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陆续投入1286万,新建基站11个,布放光纤线路里约40KM,为推进信息惠农、信息助农奠定坚实基础。强保障,激发人才活力为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盐泉镇突出以人才引领发展,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主动塑造“人才红利”,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固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建立“乡土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以产业大户、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创业就业技能型人才为主体,借力数字乡村平台,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技能培训,激发本土村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同时享受一站式线上招工服务。返乡创业人士杨兵创办鹌鹑养殖场畅通选才渠道,建立健全乡土人才信息库。加强流动人才信息收集,扩充乡土人才储备,充分运用“乡情”,通过走村入户、摸底排查等方式,寻找本籍优秀大学生、企业家、种养殖专家、医生教师等,引导回乡创业、回乡就业,通过传帮带,有效发挥带头人才辐射效应,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辐射带动“引凤还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盐泉镇政府 供图) 查看更多
(旌轩)11月23日清晨,几辆货车从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东升农场出发,满载着即将摆上粤港澳大湾区商超菜架的精品鲜蔬。这些蔬菜包装上印有专属二维码,实现对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全过程追溯。  这正是德阳市旌阳区以数字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重点任务,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全新的机遇需要全新的作为。旌阳区“高位推进、筑巢引凤、多维赋能”,把数字农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农业“全区域资源管理图、全过程服务物联网、全周期产业区块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赋能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旌阳数字农业建设历时短短7个月,已有超过6.4万个农用地块拥有“身份证”,254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图,“旌韵高槐”数字农业展示馆等4个示范场景建设基本完成。两个月内,上链企业达到50家,每月常态化培训达200人。德阳市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旌轩 摄“一张网” 包罗旌阳田间地头  在东升农场的田间地头,矗立着很多铁柱,其下方牵出的8条黑色线束末端,都带有一个白色的传感器。“这些线束作用各不相同,分别监测农场用水中的重金属、pH值、铵离子、钾离子、硝酸根离子、营养液等指标。”不光如此,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对农场中的气压、光照、温度、湿度、风速和雨量等气象数据,也在进行实时监测。  这些数据,全部通过“智能数据采集箱”中的云终端装置汇集到手机APP当中,可实时查看。“灌溉系统会根据监测数据对灌溉过程中的水量和营养液进行补充和增减,实现全智能化。”农场工作人员掏出手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一张张蔬菜专属溯源二维码的背后,是由数字农业生态铺开的“一张网”。  据悉,德阳市旌阳区选择全区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强、经济效益优的特色点位,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标准建设数字农业示范运用场景,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数字农业建设推进机制,逐步实现数字农业“一张网”全覆盖。  这张“网”,详实记录了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全天候、不间断、全维度的监测数据,构建起农作物全生长周期的数字化模型,让生产环节一览无余。  旌阳区以此为依托,实现农事操作的精准化管理控制,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产品品质;打造集数字农业科普、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于一体的功能场景;利用大数据生成农作物标准化、数字化生长模型,同时搭建起经营主体与农业院士专家在线沟通的桥梁,通过“在线问诊、远程服务”,及时获取专业指导,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值。  此外,旌阳区还将智能灌溉、无人农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农业园区的生产经营管理中,通过数字化实现园区节本增效;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通过溯源码串联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助力“三品一标”创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旌阳区和新镇国际芳香产业园,自行车手骑行在花海中,感受旌阳区农业产业魅力。杨梅 摄“一条链”串起旌阳线上经济  本地打造的旌阳农业区块链,也同步实现生产端和销售端之间的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下午3点半,在位于德阳市旌阳区天元街道扬嘉村的“德邻中心 青甜扬嘉”综合体内,一批基于数字农业生态打造的旌阳特色农副产品准时抵达。  工作人员将产品陈列到货架上,逐一扫码溯源,确认后进行展销。在展厅内开设的线上直播间里,这些产品通过直播进行线上销售。“除了旌阳特色农副产品的展销和线上直播销售外,这里还承担着旌阳数字人才培育的功能。”该项目负责人介绍。  在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利用VR技术打造的数字农业体验馆也将农产品线上销售与农业科普体验等融为一体,并借助手机APP和线上小程序,将查找停车位、星级商户展示、用餐预订等服务囊括其中,实现集农产品展销、旅游、购物、餐饮等于一体的链上智能服务。  旌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农业“一条链”以蚂蚁区块链技术为载体,将农业生产、行业管理、人才培训等与产业链末端对接,结合普惠金融,打造旌阳数字农业产业化生态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助农增收。  “我们着力做好100家优质农产品供应商的上链孵化,通过蚂蚁认证品牌、旌耘公共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三品合一’,实现销售溢价。”上述负责人表示。  该模式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实现从源头种植、二次加工、销售运营到终端互动的全链路可视化追溯。同时,加大推广运营、品牌建设、公关营销、渠道拓展、金融服务等领域支持力度,加速形成上链后的数字化产业服务模式。  “一条链”串起商家、渠道、人才、金融、服务,与田间地头的数字农业生态“一张网”遥相呼应,实现产品溢价,带动产业规模聚集和上下游共同发展,构建“小而精、多而美”的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新高地。旌阳区红光印象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角。杨文勃 摄“一张图” 呈现旌阳农业全局  “一网一链”联接交错,在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内的终端大屏上形成“一张图”,呈现在“旌阳区数字三农全景看板”系统上。点击大屏,对应地块的地理坐标、土地性质、面积、承包权属、流转情况等“身份信息”全部显示出来。  这一系统有何独到之处?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各部门的涉农信息相对独立,可以说是一个个“数据孤岛”,互相无法建立有效联接。“旌阳区数字三农全景看板”系统则将各部门的涉农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以“1+3+N”旌阳数字农业管理模式为主体架构,支撑“一网一链”的大数据全景版图。  “包括1个数字底座,农村管理、农业生产、农民服务3大功能板块和N个应用管理系统。”以“数字底座”为例,工作人员解释道,该系统利用遥感技术、专题数据库对全区所有农业用地进行数字可视化编码,赋予每个地块一张“身份证”。通过对地块生产、使用和政策匹配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和分析,旌阳区三农“家底”一览无余。  在三大功能板块上,聚焦各类涉农资源要素,今年先期建立起8个管理系统。  具体而言,围绕助力农业生产板块,建立了土地安全利用、农业机械管理、动物防疫及病虫害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4个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监管;围绕加强农村管理板块,建立了农村产权管理、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等2个管理系统,将“三变”改革与数字农业有机结合,全面摸清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底数,促进农村产权交易数据化、管理规范化;围绕做好农民服务板块,建立了农村金融及农业保险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一站式”服务等2个管理系统,实现农担贷款数字化管理,通过数据直报,全面掌握新型经营主体运行情况,在科技推广、技术培训、项目支持等方面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数字赋能,共创未来。“一图、一网、一链”的独特路径,为旌阳农业产业振兴插上“数字翅膀”,让现代农业发展有“智”更有“质”。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威尼斯144777视频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