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文/图 近日,位于大英县玉峰镇团结村的大英县南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辉公司”)内,油菜秸秆堆满仓库。一大早,73岁的村民田孝庭就用三轮车载着秸秆前来称重。“过去禁烧秸秆,绝大部分人就乱堆乱放,现在秸秆可以卖钱了,每家每户都主动回收。”田孝庭笑着说道。 玉峰镇团结村是大英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当天,记者走访了大英县多个乡镇,看到大英多地涌现出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该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18.89万余吨,利用率达90.25%。玉米秸秆即将制作成青贮饲料。综合利用 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仓库里称重热火朝天,生产线机器隆隆。经过粉碎、烘干、制粒、过筛、打包等工序,秸秆变成了5厘米左右的圆柱体燃料,被卖到大小工厂、火电站等。 “在产生热能相同的情况下,生物质燃料相较1吨煤能节约400元。不仅可以解决秸秆禁烧的难题,还可以让周边村民获得多重收益。”南辉公司负责人李晓岚算了一笔账,通过秸秆燃料化处理,公司一年可利用秸秆2万吨,年毛利润可达300多万元。 实际上,李晓岚最初开始综合利用秸秆源于“饲料难买”。2013年退伍后,李晓岚返乡创业成立了大英县万友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从事黑山羊养殖。在各项惠民政策的帮扶下,他的养殖事业也有了很大起色。“2015年的时候发现购买饲料是一个难题,所以干脆自己出去学技术,然后开始回收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 “之后发现秸秆综合利用的市场还很大,买青贮饲料的客户也需要供暖。”去年,李晓岚利用玉峰镇原团结办事处闲置的办公场所开设了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工厂,今年2月开始投产,截至目前已收购处理各类秸秆5000吨。 在大英县卓筒井镇东坡村,廖桢贵也尝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甜头。2018年,他投建秸秆碳化生产线,在威尼斯144777视频沼科所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技术、优化设备。碳棒目前市场价每吨3300元,让廖桢贵对未来充满信心。 大英作为产粮大县,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去年以来,政府引导经营主体从农户手里收购秸秆,“专合社上门收购的价钱是200元/吨,农户送秸秆到专合社,专合社给300元/吨。”李晓岚说。 “大英县以实施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为契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采购社会化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上都有了积极的影响。”大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荣学飞说。创新机制 破解收储难题 现在,村民都知道秸秆是“宝贝”,然而如何用好这块“宝”,仍然面临不少问题。 “我们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下,每天能处理60吨秸秆。然而,受电力的影响,现在每天的产能在30吨左右。”李晓岚坦言,村里的变压器供电不稳定,导致工厂不能满负荷工作,希望相关单位可以对变压器进行增容改造。 在大英县回马镇花园村,一度废弃的村集体闲置房屋已变身为秸秆收储中心。 “收储仍然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一大难点。”花园村党总支副书记彭红亮毫不避讳地说,秸秆体积蓬松、密度较低、季节性强,缺乏配套的收集、运输机械设施,致使原料收储困难、成本高。 为了解决秸秆储存空间小的问题,彭红亮想到了利用村里的闲置低效用地,“每个乡镇都有这样一个秸秆收储点,各村秸秆就近存储到收储点,工厂里加工完一批再来运一批走。” 眼下,花园村的水果玉米迎来丰收。大英县裕盛种植专合社与玉米种植业主签订回收协议,以30元/亩的价格将玉米秸秆订购给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收割、打包,再转运到加工场地制作成牛羊青贮饲料。 在荣学飞看来,大英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多还停留在比较初始的阶段。“农作物秸秆想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大装备科技支撑力度,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延伸产业链条。” 记者看到,李晓岚已经添置了抓草机器,新设备能够提高秸秆收集的效率。“未来还希望移动式机械能在丘区的田边工作,就地进行秸秆粉碎,减少秸秆的运输成本。” 下一步,大英县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好机耕道路问题,使从事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降低收集和运输成本。同时,加大闲置低效用地的清理整顿再利用,根据闲置低效用地的不同情形,通过回收收购、嫁接合作、加快供应等方式分类进行处理。